卻說這座山名喚万壽山,山中有一座觀,名喚五庄觀,觀里有一尊仙,道號鎮元子,混名与世同君。那觀里出一般异寶,乃是混沌初分,鴻蒙始判,天地未開之 際,產成這顆靈根。蓋天下四大部洲,惟西牛賀洲五庄觀出此,喚名草還丹,又名人參果。三千年一開花,三千年一結果,再三千年才得熟,短頭一万年方得吃。似 這万年,只結得三十個果子。果子的模樣,就如三朝未滿的小孩相似,四肢俱全,五官咸備。人若有緣,得那果子聞了一聞,就活三百六十歲;吃一個,就活四万七 千年。
當日鎮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筒帖,邀他到上清天上彌羅宮中听講混元道果。大仙門下出的散仙,也不計其數,見如今還有四十八個徒弟,都是得道的全真。當日 帶領四十六個上界去听講,留下兩個絕小的看家:一個喚做清風,一個喚做明月。
清風只有一千三百二十歲,明月才交一千二百歲。鎮元子吩咐二童道:“不可違了大天尊的簡帖,要往彌羅宮听講,你兩個在家仔細。不日有一個故人從此經 過,卻莫怠慢了他,可將我人參果打兩個与他吃,權表舊日之情。”二童道:“師父的故人是誰?望說与弟子,好接待。”大仙道:“他是東土大唐駕下的圣僧,道 號三藏,今往西天拜佛求經的和尚。”二童笑道:“孔子云,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我等是太乙玄門,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識!”大仙道:“你那里得知。那和尚乃金 蟬子轉生,西方圣老如來佛第二個徒弟。五百年前,我与他在蘭盆會上相識,他曾親手傳茶,佛子敬我,故此是為故人也。”二仙童聞言,謹遵師命。
那大仙臨行,又叮嚀囑咐道:“我那果子有數,只許与他兩個,不得多費。”清風道:“開園時,大眾共吃了兩個,還有二十八個在樹,不敢多費。”大仙道: “唐三藏雖是故人,須要防備他手下人羅皂,不可惊動他知。”二童領命訖,那大仙承眾徒弟飛升,徑朝天界。
卻說唐僧四眾在山游玩,忽抬頭見那松篁一簇,樓閣數層。唐僧道:“悟空,你看那里是甚么去處?”行者看了道:“那所在,不是觀宇,定是寺院。我們走動 些,到那廂方知端的。”不一時,來于門首觀看,見那松坡冷淡,竹徑清幽。往來白鶴送浮云,上下猿猴時獻果。那門前池寬樹影長,石裂苔花破。宮殿森羅紫极 高,樓台縹緲丹霞墮。真個是福地靈區,蓬萊云洞。清虛人事少,寂靜道心生。青鳥每傳王母信,紫鸞 常寄老 君經。看不盡那巍巍道德之風,果然漠漠神仙之宅。三 藏离鞍下馬,又見那山門左邊有一通碑,碑上有十個大字,乃是“万壽山福地,五庄觀洞天”。長老道:“徒弟,真個是一座觀宇。”沙僧道:“師父,觀此景鮮 明,觀里必有好人居住。我們進去看看,若行滿東回,此間也是一景。”行者道:“說得好。”遂都一齊進去,又見那二門上有一對春聯:長生不老神仙府,与天同 壽道人家。行者笑道:“這道士說大話唬人。我老孫五百年前大鬧天宮時,在那太上老君門首,也不曾見有此話說。”八戒道:“且莫管他,進去進去,或者這道士 有些德行,未可知也。”
及至二層門里,只見那里面急急忙忙,走出兩個小童儿來。看他怎生打扮:骨清神爽容顏麗,頂結丫髻短發鬅。道服自然襟繞霧,羽衣偏是袖飄風。環絛緊束龍 頭結,芒履輕纏蚕口絨。丰采异常非俗輩,正是那清風明月二仙童。那童子控背躬身,出來迎接道:“老師父,失迎,請坐。”長老歡喜,遂与二童子上了正殿觀 看。原來是向南的五間大殿,都是上明下暗的雕花格子。那仙童推開格子,請唐僧入殿,只見那壁中間挂著五彩裝成的“天地”二大字,設一張朱紅雕漆的香几,几 上有一副黃金爐瓶,爐邊有方便整香。
唐僧上前,以左手拈香注爐,三匝禮拜,拜畢回頭道:“仙童,你五庄觀真是西方仙界,何不供養三清、四帝、羅天諸宰,只將天地二字侍奉香火?”童子笑 道:“不瞞老師說,這兩個字,上頭的,禮上還當;下邊的,還受不得我們的香火。是家師父諂佞出來的。”三藏道:“何為諂佞?”童子道:“三清是家師的朋 友,四帝是家師的故人,九曜是家師的晚輩,元辰是家師的下賓。”那行者聞言,就笑得打跌,八戒道:“哥啊,你笑怎的?”行者道:“只講老孫會搗鬼,原來這 道童會捆風!”三藏道:“令師何在?”童子道:“家師元始天尊降簡請到上清天彌羅宮听講混元道果去了,不在家。”行者聞言,忍不住喝了一聲道: “這個臊道童!人也不認得,你在那個面前搗鬼,扯甚么空心架子!那彌羅宮有誰是太乙天仙?請你這潑牛蹄子去講甚么!”三藏見他發怒,恐怕那童子回言,斗起 禍來,便道:“悟空,且休爭競,我們既進來就出去,顯得沒了方情。常言道,鷺鷥不吃鷺鷥肉。
他師既是不在,攪扰他做甚?你去山門前放馬,沙僧看守行李,教八戒解包袱,取些米糧,借他鍋灶,做頓飯吃,待臨行,送他几文柴錢便罷了。各依執事,讓 我在此歇息歇息,飯畢就行。”
他三人果各依執事而去。
那明月、清風,暗自夸稱不盡道:“好和尚!真個是西方愛圣臨凡,真元不昧。師父命我們接待唐僧,將人參果与他吃,以表故舊之情,又教防著他手下人羅 皂。果然那三個嘴臉凶頑,性情粗糙,幸得就把他們調開了。若在邊前,卻不与他人參果見面。”清風道:“兄弟,還不知那和尚可是師父的故人,問他一問看,莫 要錯了。”二童子又上前道:“啟問老師可是大唐往西天取經的唐三藏?”長老回禮道:“貧僧就是,仙童為何知我賤名?”童子道:“我師臨行,曾吩咐教弟子遠 接。不期車駕來促,有失迎迓。老師請坐,待弟子辦茶來奉。”三藏道:“不敢。”那明月急轉本房,取一杯香茶,獻与長老。茶畢,清風道:“兄弟,不可違了師 命,我和你去取果子來。”
二童別了三藏,同到房中,一個拿了金擊子,一個拿了丹盤,又多將絲帕墊著盤底,徑到人參園內。那清風爬上樹去,使金擊子敲果;明月在樹下,以丹盤等 接。須臾敲下兩個果來,接在盤中,徑至前殿奉獻道:“唐師父,我五庄觀土僻山荒,無物可奉,土儀素果二枚,權為解渴。”那長老見了,戰戰兢兢,遠离三尺 道:“善哉!善哉!今歲倒也年丰時稔,怎么這觀里作荒吃人?這個是三朝未滿的孩童,如何与我解渴?”清風暗道:“這和尚在那口舌場中,是非海里,弄得眼肉 胎凡,不識我仙家异寶。”明月上前道:“老師,此物叫做人參果,吃一個儿不妨。”三藏道:“胡說!胡說!他那父母怀胎,不知受了多少苦楚,方生下未及三 日,怎么就把他拿來當果子?”清風道:“實是樹上結的。”長老道:“亂談!亂談!樹上又會結出人來?拿過去,不當人子!”那兩個童儿,見千推万阻不吃,只 得拿著盤子,轉回本房。那果子卻也蹺蹊,久放不得,若放多時即僵了,不中吃。二人到于房中,一家一個,坐在床邊上,只情吃起。
噫!原來有這般事哩!他那道房,与那廚房緊緊的間壁,這邊悄悄的言語,那邊即便听見。八戒正在廚房里做飯,先前听見說取金擊子,拿丹盤,他已在心;又 听見他說唐僧不認得是人參果,即拿在房里自吃,口里忍不住流涎道:“怎得一個儿嘗新!”自家身子又狼犺,不能彀得動,只等行者來,与他計較。
Читать дальше